談談陳綺貞

On 中午12:47


【警告:本文以胡說八道的邏輯以及偏激的立場完成,基本教義派勿閱讀之】


前陣子禮拜前去台北聽Tizzy bac,機緣巧合下坐到了舞台邊的位置。很幸運,這是連我在聽陳綺貞的那些日子裡都沒有過的機會。隔兩天回到高雄家,開了電腦後照慣例瀏覽一下Cheer版(沒辦法,誰叫它在我兩百多個我的最愛中排在第三),滿是她在台南的演唱會如何成功如何等等的新聞及心得分享,心頭一震,媽的,原來是上週末就唱了喔?因為離高雄比較近所以能省車資,我原本真的有打算去看耶,雖然買票這件事我從頭到尾也沒積極過,可是就這樣沒了?好吧,遺憾在腦中大概只盤旋了幾秒而已,沒差啦。但是隔天有個朋友丟我msn:「綺貞在台南場自彈鋼琴唱告訴我耶!」…媽呀!這就是我要看的演出啊!「告訴我」是第二張專輯中我的愛歌耶!那時的她還沒有…沒有變成現在這樣…「那麼現在到底又是怎樣?」於是,決定發一篇牢騷來審視這位名歌手在我心中的地位。嗯,是該來聊一下陳綺貞了。

<前言>

我這人看喜愛的歌手演出,通常動機(或是期望)有二:一是能在現場聽到自己百聽不膩的歌,因為現場的演出,總是較CD使我更能接收到表演者的情感及熱力傳遞;二則期盼能遇上少見的特別演出,來個一首就是值回票價了。如今的我也曾着迷於陳綺貞的現場魅力好些年,不過在高三那年第一次親臨他的現場演出之前,我國中時期已看過新寶島康樂隊、伍佰、淡水走唱團、動力火車、蘇慧倫、林曉培等歌手的現場演出不下數回,每一回也都是透過雙耳飽滿了國中時期我慘白的空虛心靈。

後來高中開始聽五月天,以及若干在亂彈阿翔口中所謂「樂團時代來臨」中的那些音樂,有沒有比較high我無從談起,印象比較深的轉變是,國中至高中前期我習慣了拼老命也要擠進搖滾區,甚至不惜漏夜排隊只為殺入搖滾區前排。後來呢,高中畢業前看的最後一場演唱會,辜負了手中握有的搖滾區票卷,我選擇在開唱前一刻才入場,不再激情搖擺身體的欣賞演出,可以坐著看、躺著聽、即便後來的這幾年坐在最頂層的座位席,也堪怡然自得之。

而這一切欣賞現場演出的經驗,在高中畢業後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體驗,因為陳綺貞。

<Almost famous>

幾年前應該是「吉他手」專輯發行前後的那時期,依稀記得她在魔岩官網的文章裡提到了「成名在望」(Almost famous)這部片,這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。這部片我沒完整看過,她當年是如何跟這部片牽連上關係我也忘了,但時至今日唯一讓我很難忘懷的是,當時官網的留言版、以及那個只能活在回憶裡的Talkie話閘子聊天室,出現過為數不少關於這部片的討論,坦白說我也沒認真去觀察過它們,這部片(名)讓我很難忘記的原因,大概是那簡單二字的英文片名,很貼切地一語道破了當時陳綺貞給我的感覺,要說中文翻譯的更為精妙,我想也不為過。

大概在第三張<吉他手>專輯誕生前夕,很多人已然嗅出了陳綺貞即將大鳴大放的氣息,講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吾友老藍先生。印象中他曾說道:「以前我在女巫店看陳綺貞,桌子都不用移到外頭。」此君甚至「曾經」擁有所有陳綺貞歌迷視為傳說的<demo1>、<demo2>單曲cd,這兩張單曲在網路上都是足以競標近萬元絕版珍寶,他卻連同一堆許多基本教義派都沒聽過的壓箱收藏打包把它賣了,這是去年夏天的事兒了。老藍先生在拍賣的條件中說明堅持面交,他在堅持個什麼我也說不準,我私心以為此君一定是希望為這些陪著他七八個寒暑的回憶,最終有個簡單的交接儀式罷。後來有沒有如你我所願地交到了一位真心喜愛陳綺貞的買家手中,筆者並不清楚。我只知道老藍先生後來好像掉過淚,也許是悼念他的青春吧,人生有多少個七八年,而今日的陳綺貞已經不復他當年心目中,曾伴他走過珍貴年少的那個朋友的樣子了。那筆交易,是他選擇埋藏他與這個朋友共有的回憶。

話說我參與第一場陳綺貞的現場演出,是高三那年的冬天,和曾經是我最要好的朋友r小姐(真他媽又是該死的回憶…),一起經歷一場被我視為天使降臨的演出。眼耳初次親臨她的舞台,那時的她不是暢銷歌手,台下也沒有多少依偎成雙的愛侶,嚴格說來其實沒幾個觀眾是來聽她唱歌的。只見她隻身背著吉他安靜的唱,不答官腔地談到自己此刻難得站在南台灣的舞台上演唱的心情,多少台下的群眾竟也為之着迷,大家知道這個歌手多麼貼近自己,不似其他大明星千篇一律的演出公式,這就是她的舞台魅力。而在她下台後我繞到了後台旁,對著保全人員守衛的門口呼喊著她的名字,希望她能為我簽個名。結果她的宣傳跑出門外,並示意可以簽一樣東西,當晚我便滿載初獲天使眷顧的喜悅,欣然入睡。

高中畢業的暑假,不顧颱風颱風的威脅,斷著手臂都要到台北看那場「吉他手」演唱會(特此感謝老藍先生不吝收留,至於他堅持不進場的原因,我早忘了)。演唱會的賣點不是壯麗的舞台,或是炫目服裝造型,陳綺貞依舊是背著吉他,穿著牛仔褲踢恤唱著沒有動感舞蹈的歌,並用她一貫鵝絨般談話音調鋪好張床,將陶醉的樂迷們為之傾倒。當晚她演唱了「忘了你忘了我」、「地下道」等未收錄在專輯裡的歌,這個意外的驚喜成了我後來大學前期追逐她所有演出的主因。後來年底第一次去了她在女巫店的演唱,印象中雖然僅有「去英國」、「雨天的尾巴」兩首首次演出的曲目,筆者卻早已心滿意足了。原來女巫店這樣能夠讓觀眾親近舞台的演出場地,正好使陳綺貞這樣的演出者有個得恣意揮灑、將安靜唱歌的能量最大化的角落。然後開始了天南地北的追隨,在墾丁實習的暑假就往台北衝了三四趟,還包括大對角的貢寮,從不錯過每一場女巫店的演出,到甚至連續兩年買好機票要去香港看她的演唱會、主演的舞台劇…真它媽該死的SARS…

<Already famous>

零五年九月底,她發行了第四張個人專輯,離開大唱片公司及前製作人,由自己的工作室獨立製作。專輯內歌曲的錄製,是以克難兼顧玩樂的方式,在淡水一處私人場地完成的,同時拍攝的紀錄片也於年底發行。這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夢,大家都喜歡她去實現這個願望的想法及行動。筆者本身在零六年四月初結束研究所考試前,只聽過「Self」、「旅行的意義」兩首歌,因為發了誓閉關半年不去接觸任何有關陳綺貞的新消息,畢竟九月初開學前我已經在一場校園的演出中和她說過明年見了,就連她到我們學校開唱我都沒去哩。

隔年四月研究所考試結束,剛好來的及趕上陳綺貞演唱會特別加場,友人又代我買到了絕佳視野的座位,滿心期待的是一場可能讓我掉淚的演唱會。結果,卻是印證了前一個月我赴京趕考時,和老藍、老K在餐敘上他們無情的批判。在演唱會中我首次聽到「華麗的冒險」專輯中的幾首曲目,第一霎的反應是:「X!這什麼毛啊?!這幾首歌在先前剛創作出來的時候不是這樣亂七八糟的編曲啊!」於是乎,當天拿到了先前託友人買的專輯後,整張專輯只在播放器裡跑了兩回…又好像只有一回吧!總之我只挑了四首歌放進電腦裡。再之後的作品,我也懶得關心,連封面我都沒去網路上找來看過,因為當她的音樂作品不再吸引我,也不再有必要上她的官方網站關心些什麼了。老歌呢?依然播放著。時至今日我仍然跑過她幾個場子,我不喜歡她現在的歌,但我知道我喜歡過去的她、她的樣子、那些歌。

「華麗的冒險」專輯發行後所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了。因為她現在要完全掌握自己的音樂,所以脫離雄厚資本的大公司自立門戶,也讓她的演出票價變高了;她在女巫店的演出變少了,由於她大紅大紫,小小店面塞不下大明星及她以幾何級數成長的樂迷群了;而她有別於樂壇中多數天后歌手的清新氣質,也使她的名字和音樂成為一個代表品味出眾的符號了;還有還有,跨界的商業合作也找上她了,因為這些合作的對象瞭解靠這個符號就可以荷包滿滿了。

<我選擇少接觸陳綺貞的其他原因>

筆者對音樂外行,可是近來多少觀察出一些心得,真是不吐不快。下面例子乃是反射性聯想,在下才疏學淺,若邏輯錯誤請見諒。

有回和某個被我歸類為基本教義派的歌迷朋友聊起現在的陳綺貞,我問為何你們仍能熱情不滅的追隨她,動力何在?這一問觸動了基本教義派護航的地雷。他說,喜歡就是喜歡,他們持續的接觸陳綺貞,因為會開心、會滿足,縱使他們對陳的新作品也不是全然肯定,但是他們也支持她如此突破嘗試新的創作,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要求身為表演者的她的想法該是如何(這點沒錯,也是本文不探究她的初衷之故)、做出來的音樂該是什麼樣貌。哇靠!解釋了半天的理由不就是沒理由的熱情而已嗎?熱情是神聖的,可以給你們這樣濫用來合理化行為嗎?當他向我解釋許多人不滿發生在陳綺貞身上的商業行銷手法,其實陳綺貞根本就不去過問或參與,她只負責「音樂的部份」,這它媽多麼可笑啊?!妳今天出來江湖自立門戶當掌門,不同幫派的角色找妳結盟想幹一票大的,結果幫眾及旁觀路人問為妳何要助他幫撈這片油水,掌門的妳卻說只提供生財器具,而真正操盤與你無關。然後妳的門徒雖然不順意此舉,但還是對妳信仰不減,甚至越來越多初入門的追隨者表面皆展現出極高天份,不聞妳在江湖闖盪的過去,竟也輕易領略並獨尊妳的一身蓋世武功,且常以身為幫眾為耀!

這是讓我很不爽的點,不管是少數基本教義派還是第四張專輯後出現的歌迷,根本就少見批判的能力,因為只要選擇追隨她,就能獲得獨樹一格的讚賞。說坦白一點的,很多人眼中聽可愛教主的歌迷就是沒有聽陳綺貞的歌迷來的高尚,這是不是事實我不置可否,但是當這種情形成了拿來說嘴的信念,喜歡陳綺貞變成了提升自我品味的教條,同理就好似我拿SONY的DC一定沒有你玩單眼、LOMO、LEICA、HOLGA來得高尚一樣。而最近一場她的演唱會結束後,Cheer版上滿見「ROCKER」這個單字,原因很簡單,就是因為陳綺貞的談話提到了與這個搖滾精神的一體的名詞,所以眾歌迷們便將之琅琅上口,東一句rocker、西一句搖滾精神。拜託,一場演唱會帶給你們的只有這般外顯的意涵嗎?

最後我要說的是,今天發這篇牢騷,旨不在詆毀陳綺貞和某些討人厭的歌迷。幾個熟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討厭一種情況,我非常不喜歡明明沒有好對象,卻「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」、或是在野黨「為了反對而反對」這類從來沒搞清楚事情本質還理直氣壯撩落去的態度,上述提及的那些正是「為了支持而支持」的寫照。我也一直刻意迴避「盲從」這兩個字,其實是對「熱情」這種態度最大的尊重,所以我不會亂罵那些掀起在演唱會上仿陳綺貞戴安全帽的歌迷。往後的日子裡不論剩下多少熱情,若有機會我一樣會去跑她的場子,聽她唱老歌,聽她說說話---只是我的位置會一直往後退,也許有天會跟著她不覺行將退盡的搖滾夢,一起失落而不復返,願她知道我並不希望如此。

現在這些是妳想要的嗎?名歌手。

1 Response to '談談陳綺貞'

  1. d!zzy Said,
    2008年8月5日 晚上10:13

    I CAN"T AGREE MORE W/ YOU !!

     

張貼留言